大家在写调查报告之前,一定要认真回顾调查的全过程,大家在写调查报告时一定要先梳理好自己的思路,职场好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暴儿童调查报告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1
九墩滩是一个生态移民区,辖区内现有居民8261人,均为凉州区张义镇、古浪县、天祝县等不同县区的移民,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最为社会各界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调查对象来自全滩5个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留守儿童,从收回的问卷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作为描述全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体情况可从调查的数据中看出:留守儿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爱打骂架、烦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独感、被抛弃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烦恼郁闷、忧虑感等10多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怪异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7%,自感是个爱挑剔别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异倾向有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这种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临时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抛弃。
二、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近社会的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有73%出现过烦恼、郁闷倾向,有72%的留守儿童有过忧愁、焦虑的倾向,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有4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低出许多。因此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缺乏自信心。
三、孤独感、自卑感、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有59%,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5%,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之中。
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老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
四、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此次调查中,有5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有5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有48%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过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举动,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临时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于是,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2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留守儿童的境遇令人堪忧,查字典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范文淘淘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五:小学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 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篇六:中学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产生了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家中的学生。我们称之为留守学生。随着国家对农民工限制的进一步解除,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留守学生的问题会更显迫切。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旧县中学遭水灾后,与太平二中并校迁址到占地68034平方米的新校区;现有专职教师40人,12个教学班,826名学生。留守学生数274人。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力量分散。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不足。留在家里的人员,不得不承担更加繁重的农业劳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留守孩子的行为、生活,特别是学习。少了约束和教育,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矫正,时间一长形成恶习。
2、隔代教育徘徊于溺爱的误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把子女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或者托付给亲戚朋友,更有甚者无人监护,让他们得到了太多的自由。这些老人们只是被动地承担起家庭保姆的义务,因而重养轻教、细养粗教或只养不教的现象十分严重。过分迁就孩子、保护孩子,而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外出务工的家长给孩子寄回来的主要是财物,缺乏对孩子的精神关爱。
3、教育方法简单。一部分留守家长有溺爱和偏爱的倾向,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问题又是简单粗暴,动辄拳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干脆放纵与不管。他们中一些人早出晚归与社会上闲杂人员来往,沾上小偷小摸恶习。痴迷于电子游戏,光顾不良网吧,整天神智恍惚。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农村学校因教学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弥补因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留下的教育真空。留守学生的家长很少与老师、学校联系,对学校的教育思路、教育环节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配合学校的教育,学校也无法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难衔接起来。学校教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在调查中发现,80%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7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占10%。
三、学校采取的措施:
1、学校在关爱留守学生方面做到三个一: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二是给留守学生建立结对帮扶的校内家长,三是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座谈会;要求各班在关爱留守学生方面做到三保证:一保证留守学生不辍学,二保证留守学生在学习上不滑坡,三保证留守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严重违纪现象;
2、营造关爱留守学生氛围。学校教师以师德教育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学生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内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学困生建立结对帮扶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帮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留守学生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3、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学生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亲人,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学生,班队会上留守学生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学生位于最前面,组织活动也让留守学生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在元旦前组织开展了留守学生与家长互寄爱心贺卡活动。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学生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4、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合力。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争取与留守学生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及时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达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增强留守学生学生教育合力。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学儿教育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这一问题正在凸显,也正在加剧。因此,我们必须从政策上、管理上总体把握这些问题,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该校缺少学生宿舍和食堂,无法满足学生住校生活问题,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留守学生寄宿在校外,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如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积极宣传讲解有关家教知识,让家长们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农村学校要对这些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这些儿童的问题和与儿童的沟通。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采取必要的保健制度,及时对生病的留守儿童进行治疗,保障其人身安全。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家庭教育领导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社会要热心关注齐抓共管;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到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条件,为这些学生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要继续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3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
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
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
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
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4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squo;私事squo;,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5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大家去关注。为了解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奠定工作基础,高流镇妇联于近期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新一轮摸底调研。
本次调查覆盖该镇14个行政村,主要对象为初中及以下、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庭。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格、入户入校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整体情况概述
1、基本情况介绍:
高流镇总人口61394人,18岁以下(包含18周岁)人口14908人,其中16岁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岁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镇初中以下留守儿童390人,其中14岁以下364人,占14岁以下儿童总数的2.8%,14—16岁25人,16-18岁1人。幼儿园及学龄前留守儿童67人,占17.2%;小学2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初中留守儿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务工两年以上的5人,占总人数的1.28%;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平时父母和子女如何沟通:留守儿童家中基本都配有电话或者手机,70%以上的家长能做到每星期给孩子打一个电话,25%以上的家长一个月与孩子联系1-2次。留守儿童平时有诉求也会通过监护人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打电话。
3、留守儿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据年龄的不同,留守儿童的心愿侧重点也不同,年龄大一些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团聚,希望父母能辅导自己的学习;而年龄偏低的留守儿童心愿则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该镇育才幼儿园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他们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动物园玩,想叫爸爸回来买许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学,想爸爸带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给买好吃的。
4、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学习方面,成绩中等偏上的留守儿童132名,占33.8%;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决,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心理状况方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赚钱辛苦,能认真学习,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尊心强,性格偏内向;一种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对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习气影响。
5、目前开展了哪些关注活动: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孤单的心理,组织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说故事,帮助留守儿童减少孤僻性格的养成;关注留守儿童身体成长,联合计生、卫生部门,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关注身体健康。
6、目前对留守儿童如何管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过电话及回家探亲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督导,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具体进行生活照顾;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力开展“成长导师、成长伙伴”与“留守学生”结对关爱行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牵头,以组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进行关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教育情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学校教师虽然和留守儿童结对“成长导师”,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间,无法兼顾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师寻求帮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任性、压抑、敏感、不安、胆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辈的溺爱造成的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3、安全状况不容忽视。一是饮食卫生安全。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营养观念,中午不好好吃饭,喜欢到校外小摊上买些辣条、炸火腿肠等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成长;二是生活卫生习惯存在隐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如不讲求个人卫生,饭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脚,长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家庭教育和家长职责。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成长导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整合社会力量。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实现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二是降低学龄儿童异地接受教育的门槛,让留守儿童能有机会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强化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监管网络,加强联系和配合,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媒体正确报道现状。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对留守儿童负面事件和极端案例的宣传使得留守儿童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80%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留守儿童”这个称呼,所有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认为这一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歧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之后变得成熟懂事,他们在生活中自立自强,能够体谅家庭生计的艰难和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留守儿童群体的标签化趋势易使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形成误解和偏见,不利于正确社会认知的形成。希望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要客观适度,不要片面强调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以倡导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从而推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实现。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6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县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留守儿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为此,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宣教部门政协联络处,结合近年来我县政协开展农村教育帮扶工程的实践与思考,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形式,就我县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截止今年6月底,我县共有留守儿童24675人,占学生总数的40%。农村学校占70%以上,如竹林湾教学点占100 %,沙畈河小学占72 %,石桥铺中学占78 %。他们被父母、被学校、被社会所忽视,心灵上缺少呵护、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安全上缺少保障,残酷地输在起跑线上。留守儿童通常显现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学习成绩较差。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相比,由于父母教育鞭长莫及,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在学校多数因成绩较差又受到老师的冷落,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学习兴趣减弱,于是出现逃学、旷课,甚至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中途辍学,外出务工。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占30%,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农村中小学校7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我县的调查情况比上述还要严重。
(二)行为习惯不良。突出表现在:一是沾染不良陋习。大多不讲个人卫生,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不少孩子沾染上抽烟、赌博、打架、酗酒、沉迷网吧、早恋等不良习性。二是心理发展异常。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在个性心理上表现异常,有的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三是人生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心存愧疚,父爱母爱失常,采取物质补偿表达自己的爱。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逐渐形成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
(三)安全状况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管人多为隔代老人,年迈体弱,监护能力和精力不足,使学校、家庭的安全链不牢。孩子自我保护、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弱,因而极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诸如被拐卖、被性侵等现象并不罕见;交通事故、溺水身亡、打架致伤等事故时有发生;加之一些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染上好斗滋事、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又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隐患。
二、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留守儿童问题的凸显,从根本上讲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以及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带来的结果。当今,农村尤其是边远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拥有的生产资料严重不足,不得不抛家别子,通过外出务工,挣得劳务收入来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据调查,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外出的占48%,单方外出的占52%,从而使儿童不得不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二)家庭责任意识淡薄。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原始的亲情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有的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他们以为只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行,缺乏对他们精神上的培养、引导与慰藉。有的监护人监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好,自身素质较低,监护能力不足,监护精力不够。有的父母过度依赖学校。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健康成长取决于老师,把无限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更有甚者,为怕孩子长大吃亏,给他们灌输暴力恐怖意识。我们调查中,有一位留守儿童的爷爷对孩子说:老师再批评你,你就捅他两刀,小孩子杀人不犯法。第二天,孩子真的带了一把长刀到学校,幸亏被及时发现,没有造成危害。
(三)学校教育措施乏力。一方面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学校的主要注意力仍然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上,唯分数记英雄,唯升学论成败,而轻视对学生的法律、道德、心理、生存和安全教育,甚至放松对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财力保障的不足,教师师德的不平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制约,少数教师甚至不顾忌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注意保护甚至伤害其自尊心,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大量农村学校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虽有要求,但多数流于形式,缺乏系统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使留守儿童教育这个社会新出现的严峻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缺乏系统可行的应对措施。
(四)儿童成长环境不优。各级政府没有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既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也没有研究出台对策措施。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网络不健全,覆盖率低,村两委关爱工作基本没有启动。同时,由于监护体系的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社会的不良风气、不良信息缺乏防护隔离,更容易受到直接侵蚀,使他们幼嫩的心灵和心理被任意扭曲。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监管,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性、诱惑性极强的、不健康的信息,让缺少监护引导的留守儿童无法选择地接受吸收,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养成。农闲时节,农村带彩玩牌风盛行,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三、几点建议
当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既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儿童未来、家庭未来,又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一项关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引起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深入重视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建议:
(一)家庭要承担应尽之责 。子不教,父之过。家长要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要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夫妻双方尽量不要一同外出务工,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将子女带在身边,到务工地或居住地接受教育。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去打工,要真正选好监护人,加强与监护人、子女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外出务工家长至少每周要与监护人联系一次,监护人要对留守子女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进行认真教育、监督和管理,及时反馈子女的情况。家长要通过电话、短信、书信等形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定期回家看望孩子,使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要多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学会面对困难,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学校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全面掌握其家庭及监护人情况、掌握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心理状况等基本情况。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和疏导。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疏导;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级生活,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制订系统全面的制度与措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并对制度措施落实情况、落实效果进行检查、督办、考核、评价,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要会同相关部门制订规划和实施对策,逐步解决5+2与10+2问题,为留守儿童的星期天、寒暑假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三)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专门系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监护体系,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落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经费投入保障,整合卫计、团委、妇联等部门的职能和项目资金,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机制和爱心基金,在教育局设立帮扶管理中心,解决爱心源的整合配置问题。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指导和协调力度,公安、司法、民政、关工委等部门要协力配合,整体联动,共同编织关爱留守儿童爱心网。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和增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要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在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要制定相关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和经费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学校寄宿比例,改善农村学校的寄宿条件。要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乡镇及机关部门工作考评范围,乡镇党委、政府要相应将留守儿童工作作为驻点国家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内容。
(四)社会要形成关爱氛围。要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疏通渠道,挖掘爱心源,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各方人士为留守儿童献爱心,真正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对接,构建一张补缺拾遗的监护网络。要借鉴县政协委员帮扶留守儿童的探索作法,动员和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人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五老人员、成功企业家和社会有识之士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形成丰富的社会爱心源,为留守儿童当代理家长,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安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力所能及地充当孩子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和成长路上的保护人。要强化社区和村委会的责任,有条件的社区、村居,都要设立图书室和活动室,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假期活动场所,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在农村的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大意义、保护留守儿童方针政策及法律措施、成功的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和工作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7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家暴儿童调查报告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0539—7723157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儿童调查报告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