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好文网 >演讲稿

《刀锋》读后感7篇

betray 分享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象征与隐喻,增强阅读深度,读后感的独特见解能够开启读者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与问题,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刀锋》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刀锋》读后感7篇

《刀锋》读后感篇1

很多人在看完《刀锋》这本书以后,内心都有一个疑问,我们的人生是应该像男主人拉里一样不为世俗,不求名利,努力为理想而活;还是应该像女主伊莎贝尔说的那样,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尽可能的使自己富有,努力过上那种享乐生活。作者毛姆在这本书里写的很中立,并没有正面的回答这一问题。但在我看来,他却在更高的层面上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思想,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活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尽可能的按照理想而活。

这是一部人人如愿以偿的小说,小说里的每个人在最后都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艾略特在社交界出了风头;伊莎贝尔以巨大的财产作后盾在活跃的有文化的阶层中获得了巩固的地位;格雷谋道了一个可靠的有利可图的工作,有自己事务所,每天九点到下午六点去上班;苏珊生活得到了保障;索菲求得了一死;拉里得到了快乐。

理想固然有高低之分,但生活没有,毛姆鼓励我们在生活中追寻精神的满足,遵从内心,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同时要去热爱生活,活得纯碎和真实。

《刀锋》读后感篇2

——读毛姆《刀锋》有感

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是,如果不是儿子在微信阅读中推荐我阅读,读它不知道是何时的事,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了阅读小说的兴致。

但是,把它读完,却忍不住想说点什么,因为,这是一本认真探寻人生意义的“三观”教科书;因为,我曾经和儿子讲过,要本着“三观一致、个体相当、门当户对”的原则找女朋友,至于是谁,看两个人的缘分,但愿他能够听进,适时遇到。

在我看来,书中的各个人物(拉里、伊莎贝尔、艾略特、苏珊、索菲、格雷以及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毛姆……),拉里无疑是作者要树立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一个理想中人。他不愿意听任陈规套路的摆布,甘愿在社会规范的量尺下做一个有责任心而无公害的普通螺丝钉;他超然随性,热爱知识,不以劳动为苦,他的眼里没有阶级之分,没有上下贵贱,只有善恶,是人世间少有的那种纯粹。

如拉里所说,活着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完善、精神的进化。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上有老下有小,逃避不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养育子女的责任。即使是坚持精神至上的人,羡慕拉里的生活,但有勇气迈出拉里式生活第一步的人,总是寥寥。我们周遭的人大都是物质大于精神,在萧山这样的经济发达县区更是如此,很多人随波逐流、挣扎徘徊。

如何活的明白、快乐,并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掌握的技能。无论毛姆虚构的故事情节多么引人入胜,刻画的人物形象多么栩栩如生,读后的结论只能是:不管怎样的人生,都要享受这个在刀锋上行走的过程,活好当下,人人都是拉里!

《刀锋》读后感篇3

没想到我能看完这本书,这本书已搁置许久,曾经看过几页,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段时间没能坚持看完,想来,可能看书也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吧。

美国,拉里,一个笑起来惹人爱又温暖有教养的孩子,二次大战时做了两年的飞行员,有一个彼此相爱的女朋友,伊莎贝尔,那是个聪慧、阳光、开朗的孩子。伊莎贝尔家境殷实,生活在美国上层社会,社交广泛,而伊莎贝尔对这一切很满足并打算一直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拉里在飞行的时候亲眼看到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话说:人死了可以这么的死。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虽然大体上还以前表面上变化不大,但内心已改变了很多,这边从他拒绝格雷安排的工作就看得出,他和伊莎贝尔约定,他去法国巴黎这个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晃膀子”两年,如果两年之后他愿意回到美国,那么两人结婚,如果两年之后,他还是希望继续“晃膀子”,那么,他只能过他想要的生活,而伊莎贝尔也会按照她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父母要求的那样重新开始她的生活。

拉里,用了两年学习看了很多关于哲学的'书,想弄清楚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之后,走了很多国家,靠自己的体力和那点前期原因留下的固定收入,最后在印度,精神得到了升华。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称像是在做一次心灵路程,各色人物尽在其中,最后因为性格、观念、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便有了各自的人生,可悲的是有个女人因为生活不顺遭受了打击而选择了自暴自弃,最后下场很惨,被人杀掉仍到海里,警察联系上毛姆和拉里,帮她做了安葬。

“毛姆的文章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刀锋》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刀锋》读后感篇4

毛姆先生发现自己在无意间竟写出如此一个出色的故事。他十分开心也很满意,毕竟,所有他关注的人都得偿所愿:艾略特拥有了显赫的社会地位;伊莎贝尔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居住在活跃而有教养的社会里;格雷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颇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苏珊娜·鲁维埃得到了安稳的生活;苏菲告别了人世;拉里得到了满足。

对于这些最终都能够找寻到各自生命归途的人物,我想毛姆先生是欣慰的,通过对于拉里这一主人物系列故事的描写,在作者的讲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拉里多彩的世间经历,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拉里的`生命历程,更能察觉到拉里逐渐解开了自己的心灵困惑,并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追求,在这条孤寂的道路上,即便不被所有认可但拉里依旧带着这腔孤勇不断往前,这是种巨大的自我推动力,更是种对自由不懈向往,也更是拉里对自己生命最好的诠释。我想很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情不自禁会对拉里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敬与羡慕之情,在他随性,平和的性格里蕴藏了太多敢于活出自我的力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拉里一样抛弃世俗与金钱而单纯的去追求精神享受,我们做不到更缺乏如此空灵的心境,但我想其实作者是想让我们在感受这一价值信念的过程中,能够在生活里多一份平和,自由,随性与简单的自我,如此便能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我想这也正是作者想向我们传递的价值信念。

《刀锋》读后感篇5

毛姆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能把人性写的那么透彻,我太喜欢他的书了。

这里面每位人物都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艾略特成为社交名流;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苏姗·鲁维耶的生活无虞;苏菲求得一死;拉里获得幸福之道。

多好啊,世界的存在就是有这样的多样性,只要不做伤天害理,违背人伦道德的事情。追求任何事情都是内心的驱动,无论是金钱,财富,权利,爱情,奉献,牺牲……当然恶的事情存在,善良的事情亦能存在。

只要追求到了就是幸福呀,我不是圣人,也不是恶人,我也是这个世界最普通的凡夫俗子。突然想到当年明月说的`一句刚好挺符合的:成功,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

关于拉里和伊莎贝尔,两个三观不和的人是没法在一起,拉里:“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而伊莎贝尔的诉求是如此简单:“你难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吗?我只是一个正常的女孩子,我现在二十几,再过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时行乐。”

什么是苦,相对于什么苦?相对于糖,还是对于苦瓜。哈哈,人生真有意思。

尝了苦瓜,再吃糖,得多甜呀。

《刀锋》读后感篇6

书中讲述了性格各异的中青年的人生故事,而作为主人公的拉里在不同时期或多或少的出现在他们的人生中。就像作者在本书结尾总结的那样,无论每个人追求的是什么,但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结局。

我们要坚守自己,拉里不顾周围人的反对,甚至不惜放弃婚姻,一直寻找着内心的充盈。书中人物与拉里都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也多半喜欢上了拉里亲善独立的人格,但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受拉里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观点或追求,他们都是勇敢而幸福的人。

我们更无法评判别人的价值观,汲汲于名利的艾略特、沉溺于被爱与享受的伊莎贝尔、在绝望中放纵自我的苏菲、站在黑暗却面朝光明的苏珊,还有不断追求精神满足与自我本真的拉里,纵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不受外界影响的去追逐。价值观并无高下之分,不能说追求物质就是俗不可耐,追求精神就是高雅超凡,能遵从本心就值得歌颂。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目标与追求才组成了我们的大千世界,我想这也是拉里重返尘世的理由所在。

《刀锋》读后感篇7

外国的经典小说一开始阅读时总是有点絮絮叨叨的感觉,如果能静下心来一口气读个好几章,对于我来说才能真正进入作者所营造的那个世界。前段时间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对于作者所塑造的那个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非常不理解,读了《刀锋》之后,才大概对毛姆这种非常聪明的写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两本小说都是按照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我”同主人公算不上亲密的朋友,但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聊得来,而且一般会跟主人公的亲人或朋友有着非常亲密的来往,使“我”能够从第三方听到关于主人公的不同阶段的故事。

说实话,无论是斯特里克兰德还是拉里,都是很多年轻人可能会非常崇拜,但永远不会去尝试成为的一种人,我看到有一些人说他们看毛姆的书会有种想要立马辞职去浪迹天涯的冲动,但是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的这样做。“我”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我”在拉里的生命中是一个寻常的过客,“我”时常劝说他走常规的路,“我”不能理解他散尽家财的做法,当听到拉里说他要去做一个出租车司机,“我”觉得他真是疯了,和拉里去辩论钱的重要性,然而主人公若是这么容易被左右的人,恐怕就不是毛姆笔下的主人公了。

在《刀锋》这本书中,主人公拉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男主人公,恐怕所有的少女都会喜欢这样的一位阳光少年,他同青梅竹马伊莎贝尔一开始有着让人艳羡的爱情,那是少年时代纯粹直接的吸引,而当拉里一心要追寻自我、全然不在意物质生活时,伊莎贝尔也很理智地选择了能够给她体面生活将她奉为女神的格雷。两人在巴黎重逢及分手的场面,拉里对于精神生活的描述:

“但愿我能让你认识到,精神层面的生活是多么令人激动,生活的体验是多么丰富多彩。可谓生机无限。可谓不亦乐乎。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比拟,就是你自驾飞机翱翔在高空,只有一种无穷大包围着你,使你陶醉于无边的宇宙。你感受到的那种欣喜若狂是你不愿用任何世上的权利和荣耀来交换的'。”

但这种精神生活我想一般人是无法体验到的,若非拉里能够一直头也不回的在精神世界闲逛,他也无法体验到这种从容与无穷。而伊莎贝尔想要的是现实世界的从容。他们非常自然的分手,两人之间没有一丝不快,还能体面地参加社交活动。

毛姆写拉里讲述自己去印度走走逛逛的五年,一些奇遇,一些想法,作为读者我们跟着“我”去听他讲故事,“我”问出读者想问的问题,就让这样一个人好像与我们有着似远而近的距离,这是毛姆的聪明之处,他作为一个普通俗人的角色,跟读者一样的眼光去聆听拉里的故事。

但我还是没有理解《刀锋》这个书名该理解为什么意思,可能还只是读小说读了个热闹,只能用扉页的这句话再做个结尾:

“剃刀之刃难以逾越;

智者云,救赎之道亦是如此。”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何?的事迹读后感模板7篇

打火闸的读后感7篇

汤小团的读后感7篇

父亲的信读后感最新7篇

中学课外书读后感7篇

读《简爱》读后感600字优质7篇

狗和他的影子读后感7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优秀7篇

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读后感7篇

心得体会读后感最新7篇

    付费复制方法
    7天内可复制本站所有文章

    限时特价:5元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常见问题
    提示:如不想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常见问题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内容?

    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问题或者网络繁忙,请刷新页面试下

    2、如何联系客服?

    如需联系客服,请添加客服微信fanwen9944

    (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刷新重试
    正在开启复制权限中,请勿关闭页面!
    一键下载全文一键复制全文选定内容复制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840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