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制定教案才是优秀的,教案是为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准备的的重要文件,以下是职场好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地图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看地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看地图教案篇2
【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3.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1.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1)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四、交流感受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3.中心:《世界地图会引出的发现》通过叙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执著)
看地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看地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侧身钻圈的技巧,提高幼儿灵敏性,协调性。
2、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有勇敢的精神。
活动准备:
钻圈四个,铁圈十个,橡皮筋两根,椅子两把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八路军”的'形象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有一位八路军叔叔受伤了,所以八路军叔叔呢要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送一幅地图,他告诉我们路途中要走过一个山洞,跳过一个个水坑,才能把地图教到解放军阿姨手中。可是小朋友的本领还不够,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本领。
二、准备活动
在音乐的播放下,教师带领幼儿做准备运动。(头部运动,四肢运动,下蹲,侧走)
三、基本动作练习
1、练习侧身走
1)我们送地图的路上有一个山洞,那个山洞啊很窄,就跟老师前面准备的这个一样,那我们怎么经过这个地方呢?谁来试试看?(请幼儿示范)
2)教师小结:这么窄的山洞,我们不能正面走,只能侧着身子,一只脚先迈过去,另一只脚再跟过来。
3)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走一走。
2、练习有高度侧身走
1)那个山洞除了很窄而且很低,就跟前面这里一样,那又要怎么走呢?(幼儿探索侧身走的方法)
2)教师小结:原来我们要身体对着山洞侧着站,弯腰下蹲,一只脚先跨过去,另一只再跟过来。
3)那我们一起试试看。
四、游戏活动:送地图
小朋友的本领学得真好,现在我们要开始出发了。
1、交代任务:八路军叔叔为了安全把地图分成了好多块,每个小朋友都拿一小块地图藏在口袋里,这样即使敌人抓到了我们其中一个,那他还是不知道地图的内容。
2、我们准备出发了,等会小朋友会经过一个山洞,跳过一个个水坑才能把信教给解放军阿姨。过山洞时,你们可要蹲下,弯腰,可别把头给磕破了哦。跳水坑时,可要小心哦,别跳到圈圈里,把水溅到身上。好了,出发。
五、放松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甩甩手,斗斗脚,做放松运动。
看地图教案篇5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看地图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图的分类,学会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2、掌握图幅相同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所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实例,了解不同种类的地图,学会选择适用的地图。
2、通过比较图幅相同的中国地图、北京市城市地图、北京动物园地图,掌握比例尺的大小与所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了解地图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各类地图的习惯,提高在地图中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
1、学会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2、图幅相同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所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难点:图幅相同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所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本节共两课时,这是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导游图、
交通图、世界政区图。同学们知
道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吗? 自主探究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一、根据需要选择比例
尺合适的地图
帮助学困生 组内交流 组长主持组内交流探究成果 维持秩序,帮助学困生 班内展示 分三个组展示 点拨、评价 自主探究 根据导学案完成 安排任务二、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看地图教案篇7
地图的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感受地图的用途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 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 比例尺应愈大; 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 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看地图教案篇8
教材简析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5、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小黑板,将重点语句呈现出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⑴、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⑶、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偶然发现——陆地海岸线惊人吻合、细致观察、敢于思考
艰难考证——中龙同时见于巴西东部和非洲西南部、……
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坚持不懈、勤奋钻研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